国庆纪事,家国同庆的温暖与力量
金秋十月,丹桂飘香,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洒向大地时,整个城市已经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,街道两旁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,商场橱窗里摆满了节日礼盒,孩子们手持小国旗蹦跳着走过斑马线——又一个国庆节如约而至,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日子,既是国家的盛大庆典,也是普通人生活中温情流淌的时刻,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回望过往、感受当下、憧憬未来,那些平凡却闪光的细节,恰似串起珍珠的丝线,编织成一幅动人的家国画卷。
清晨推开窗棂,厨房里飘来阵阵香气,母亲系着印有“祝福祖国”字样的围裙,正将揉好的面团分成均匀的小剂子;父亲则蹲在阳台侍弄他精心培育的月季花,深红色的花瓣上还沾着晨露。“今天咱们包枣泥馅儿的水饺!”母亲的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喜悦,案板上摆着洗净的红枣、花生和核桃碎,这些都是从老家带来的特产,记得小时候总嫌手工包饺子麻烦,如今才懂得这团圆饭里藏着多少心意:揉面时要顺时针转三圈寓意圆满,捏褶子得细密才不漏汤,就连摆盘也要摆成花朵形状讨个好彩头,当我挽起袖子帮忙擀皮时,面粉簌簌落在指尖,恍惚间看见奶奶年轻时也是这样站在灶台前,用布满老茧的手为我们做好吃的,这种代际相传的生活仪式感,让普通的早餐变成了连接家族记忆的文化密码。
午后阳光正好,我们驱车前往郊外的生态农庄,沿途的风景如同流动的油画:金黄的稻田随风起伏,果农们在果园里采摘柿子,路边摊主热情地推销着刚摘下的猕猴桃,走进农庄大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南瓜雕塑拼成的中国地图,游客们举着手机争相合影,孩子们在稻草迷宫里嬉笑奔跑,大人们则围坐在露天草坪上参与民俗活动,最有趣的当属“丰收运动会”,拔河比赛的队伍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稚气未脱的学生,加油声此起彼伏;挑扁担运粮食的比赛看似简单,真扛起沉甸甸的竹筐才知道农民劳作的艰辛,夕阳西下时,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烤玉米和红薯,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,有人弹起吉他唱起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歌声穿过暮色中的白桦林,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雀,此刻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异,只有最质朴的快乐在人群中传递。
夜幕降临后的市中心更是华灯璀璨,沿着滨江步道漫步,两岸的建筑被灯光勾勒出梦幻般的轮廓,江面上倒映着流光溢彩的城市剪影,突然天空绽放出绚丽的烟花秀,紫色牡丹、金色柳叶、银色瀑布次第盛开,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,我注意到身旁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给小孙女讲解:“你看那颗最大的礼花叫‘神州锦绣’,象征着祖国繁荣昌盛……”稚嫩的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,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,不远处有个穿汉服的小姑娘举着兔子灯穿梭人群,她身后跟着的父母用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,广场中央搭建了临时舞台,社区文艺队正在表演腰鼓和扇子舞,激昂的节奏感染着在场所有人,卖糖画的老艺人身边围满孩子,他手腕轻抖便绘出栩栩如生的凤凰图案;捏面人的摊位前排起长队,师傅灵巧地将彩色面团变成活灵活现的小动物,这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都市生活的交融,展现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。
返程路上经过小区门口,物业工作人员仍在忙碌地布置明天的活动场地,几位志愿者正在往宣传栏张贴照片墙,上面全是居民投稿的生活照:有三代同堂吃团圆饭的画面,有年轻人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场景,还有小学生绘制的手抄报……忽然想起白天遇到的那位环卫工人张阿姨,她说自己已经连续十年国庆节加班了。“别人过节我们更忙咧!”她笑着擦去额头的汗水,却没有丝毫抱怨,正是无数像她这样的普通劳动者默默坚守岗位,才换来城市的整洁有序,回到家整理今日拍摄的照片时发现,无论是农家院里的欢声笑语还是都市夜景中的流光溢彩,都定格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注脚。
躺在床上翻看手机相册,思绪久久不能平静,这个国庆节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,有的只是柴米油盐的日常、山水田园间的闲适、市井街巷的烟火气,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,构成了国家发展的微观图景,当我们品尝着丰盛的佳肴时,不应忘记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;当我们欣赏璀璨烟花时,更要铭记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;当我们享受便捷生活时,理应感恩先辈们的奋斗牺牲,国庆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——它提醒我们既要仰望星空胸怀理想,也要脚踏实地做好本分,新的征程就在脚下展开,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继续前行,用双手
本文 红茂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www.m.sjpjs.cn/posta/366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